2019年连云港市特粮特经生产指导意见
2018年我市特粮特经生产围绕“绿色、轻简、高效”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为平台,认真做好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克服播种期和结实期不利天气影响,多种措施并举,特粮特经生产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2019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部署,根据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连云港市农委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全省特粮特经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作栽系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目标任务要求,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特粮特经生产布局,积极发展鲜食作物、粮饲兼用作物、保健作物、休闲观光作物等优势特色高效产业,调减非优势低效粮食作物面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广水旱(粮油)轮作、种养结合、高效间套种植模式,形成壮大美味鲜食、休闲健康和粮菜兼用为主的特色产业,努力提高特粮特经产业发展质量,全力推进特粮特经生产“生产绿色化、功能多样化、市场多元化、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站提出的“四个提升、四个助推”整体思路,结合我市特粮特经生产实际,即重点突出“五提升、五助推”:一是提升特粮特经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间套种水平,助推科学耕作和耕地用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鲜食类特经特经产品生产水平,助推菜用鲜食农产品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大豆豆丹种养结合水平,助推餐饮美食和产业富民高质量发展;四是提升油菜葵花中药材等特粮特经作物景观化种植水平,助推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提升特粮特经功能养生产品生产水平,助推保健农产品和康养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耕作制度,在确保稳粮增效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稻麦生产局面,提供丰富多彩的健康安全农产品。创新举措,充分挖掘特粮特经“提质、降本、增效”潜力,推进特粮特经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稳步健康发展,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优先。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动绿色投入品、农机农艺融合等领域自主创新。深入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深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节水农业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三是坚持结构调优调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发展特粮特经的特色产业,利用特粮特经作物之间或特粮特经作物与其它作物之间发展多元多熟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如扩大大豆-豆丹种养结合种植模式,鲜食玉米、鲜食花生、鲜食大豆等“四青作物”,粮饲兼用型玉米、粮菜兼用甘薯等的应用面积,积极发展蚕豆、豌豆、菜用甘薯等特色菜用作物,实现粮油高效型、粮菜高效型、粮经高效型模式。
三、目标任务
稳定特粮特经作物生产,调整内部结构,确保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总产量稳定。2019年全市特粮特经作物面积120万亩,其中玉米55万亩、花生45万亩、大豆10万亩、甘薯7.5万亩、特色小杂粮2.5万亩。具体为:抓好三个省级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设;推广鲜食玉米、鲜食花生、鲜食大豆以及蚕豌豆等“四青”作物面积10万亩,推广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模式2万亩,推广青贮(粮饲兼用)玉米2万亩;推广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建设大豆-豆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个以上,全市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组织实施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鼓励大豆、花生主产县区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力争建立特色杂粮示范片3个以上。
四、重点工作
1、加强“三新”示范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
一是加快示范推广新品种。充分利用特粮特经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的筛选、示范和推广力度,花生以丰花1号为主体品种,示范推广花育16号、徐花13号、徐花16、徐花18等品种;甘薯示范苏薯16、苏薯22、苏薯24、徐薯28、徐薯32以及宁紫薯1号、2号、徐紫薯8号等新品种;玉米以苏玉29、苏玉30、苏玉37、江玉877等品种;大豆以徐豆18、徐豆20、徐豆23、灌豆4号等灌豆系列、徐豆系列品种为主。二是合理密度,科学播种。密度不足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要适当增加密度,选用耐密性品种,播种密度在4500-5000株/亩,夏玉米播期适当推迟,于麦收后5-7天、6月20日左右播种,避开粗缩病和避开梅雨造成的芽涝、拔节-开花期的伏旱、开花期的高温杀雄、台风等不利因素;花生视前茬作物收获时间尽量早播,最迟不宜超过6月20日。花生种植密度0.9-1.0万穴/亩,双粒穴播。每垄播2行,穴距16-18cm,每穴2苗。大豆尽量做到适墒播种、精量播种,密度保持1.5万株/亩左右。甘薯采用地膜覆盖,提早成熟,增加效益。三是积极推进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应用玉米板茬免耕机播增密、花生机械地膜覆盖、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板茬机播、甘薯大垄双行机械化起垄栽培、玉米机械化收获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逐年加大机播、机收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重大技术到位率。四是普及常规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机械全量还田、免耕机直播、增加穗肥、人工辅助授粉、化控防倒、节水灌溉、间套种、绿色防控、适当推迟收获等实用技术。五是制定抗灾减灾预案,狠抓抗灾应变措施。
2、优化作物结构布局,全面提升综合收益水平
我市玉米、花生是以收干为主的重点区域,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在传统生产基础上,要以提升效益为中心,优化内部种植结构,深挖产业增收潜力,全面提高特粮特经综合收益。
一是改纯作为多元多熟周年高效模式,大力推广间套作。第一类是特粮特经之间的间套模式,第二类是特粮特经作物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间的(轮)间作模式;第三类是特粮特经作物与油料、经济作物、蔬菜等之间的间套模式,第四类是单一作物一年多收模式,如双季鲜食玉米。通过建设示范点带动和典型宣传引导推动,积极发展粮油轮作、粮菜轮作等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模式。
因地制宜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研究旱作物之间的间套复种,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特粮特经作物之间互补共生、生育期长短搭配、植株高矮搭配、前后茬口搭配等特性,推广小麦-玉米周年高产栽培模式、小麦-青玉米-秋豌豆、麦-花生周年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花生(大豆)—小麦用养结合模式、“四青”作物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山芋套玉米、套大豆;山芋套玉米、西瓜;小麦-鲜食山芋/西瓜;小麦-鲜食山芋-鲜食玉米;小麦/鲜食玉米/鲜食毛豆/小青菜、特色健康杂粮生产技术等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增加种粮收益。
二是改单一收干为干、鲜、青贮兼收。可以通过发展多种类型玉米,适度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以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主,形成籽粒玉米为主,适当发展青贮、鲜食的区域。推进籽粒玉米改青贮玉米,建立种养结合型青贮玉米生产基地,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推行花生生产春改夏,逐步提高花生规模种植面积,增加投入。推行小麦/鲜食花生/鲜食毛豆模式等。通过轮作间套方式解决花生、大豆生产中连作障碍技术难题。特别是豆类花生等,增加收入,用地养地。
三是改单一种植为产加销结合。调减低产低效种植作物,改种适宜经济作物,特色作物,适当增加花生、高蛋白大豆、烘烤甘薯、小杂粮等的种植面积,增加特粮特经效益,达到平衡增产增效。
四是科学耕作与耕地用养结合。通过发展大豆、花生等固氮养地作物,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水旱轮作、粮油轮作,在生产优质大豆、花生的同时,减少肥料投入,推动建立动态的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
3、建立特粮特经产业基地,搞好品种、技术储备,推动特粮特经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省级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赣榆(花生)、灌云(大豆)、市区(鲜食玉米)三个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为平台,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攻关,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展示,加快玉米、花生、大豆等特粮特经作物的主要品种和技术更新步伐。积极引进、示范特粮特经新品种,做好品种筛选,积极开展花生与水稻轮作、花生播种收获机械化应用、水旱轮作两年三熟种植模式、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模式等试验,开展新肥料、农药试验、特色地膜应用等试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综合示范,做好超高产攻关。也有不同轮作休耕、“四青”作物、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的展示;推广小麦-鲜食玉米∕鲜食大豆模式,推广大豆、花生、甘薯与水稻、小麦、玉米轮作,建立科学的水旱轮作、粮油轮作生产模式,为全市主推品种、技术和产品筛选和推介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出适于我市茬口衔接的高产优质的品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提质增效潜力。具体在品种应用上,加快适合粮改饲、粮改油、粮改经的品种。
在技术服务及产业化开发上树立典型,结合农业特色乡镇、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建设,提升葵花、油菜花、中药材、彩色棉花、观赏甘薯等特粮特经作物景观化种植水平,助推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其它地区发展相关产业,用以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
4、注重以农机农艺配套融合的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大力提升特粮特经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生产机械化有效解决了特粮特经生产中用工多生产效益低的问题。目前生产上出现不同需求农产品,致生产多样化,因此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播种收获机械等方面注重农机农艺配套。在配套栽培技术上,籽粒玉米推广板茬机播、机械晚种晚收技术,推广粮饲兼收型青贮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带种肥生产技术,鲜食玉米推广密植绿色防控安全生产技术;推广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板茬机播生产技术,鲜食大豆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技术。花生推广起垄覆膜播种施肥一体化技术、花生高效综合丰产技术。围绕“一控两减”生产目标,推广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甘薯种苗脱毒、大垄双行机械化起垄栽培技术。
5、突出科技支撑,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特粮特经社会化服务水平
特粮特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粮特经产业发展,要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为导向,按照“利政府推动、部门服务、企业主导、经营主体参与”运作方式,突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的主导作用,为他们提供综合性、专业化、标准化的一站式农业生产供应链管理服务,为特粮特经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撑,为特粮特经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开展订单生产、互联网+销售的经营模式,主动搞好与加工企业的对接合作,提高种植效率和控制经营风险,把特粮特经生产融入特色乡镇、特色园区、特色小镇工程,全面提升特粮特经产业功能。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